搜索
最新资讯
视频中心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最新资讯

1895中国工艺美术系列大展—对话策展人•陶瓷

 受访人: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策展人)

采访人:学生记者   郑昕宇

 

【引言】作为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以下简称大展)之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于20131119—2014115日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本次展览在白明、邱耿钰和章星老师带领的陶瓷艺术策展团队的努力下,邀请了中国有代表性的陶艺家56人的240件作品参展,通过大部分被邀艺术家同时期或不同时期的多件作品的并置,旨在有针对性地展示这些艺术家在一段时期里的风格显现及推演过程,形成研究和讨论价值。2014510—30日,系列大展之纤维、金工、漆艺、陶瓷、玻璃会师北京,在国家大剧院集中亮相,其中,来自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的22件获奖及特邀作品参展。本文通过对话策展人及部分作品欣赏带领大家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本次展览。

 

郑昕宇: 展览为何采用“邀请展”的形式,邀请作品的依据是怎样的?

白明:本次“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兼顾整个大展的系统与框架的同时,决定采用“邀请展”的形式。因为全国从事陶艺创作的人数众多,分布较广,若采用征集、选稿方式,工作强度和周期相对较长,而本次展览只有半年左右的筹展时间。此外,考虑到陶瓷材料的特殊性,存放、运输、展陈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极其精密细致的工作配合,一点闪失后果都无法计量。综合以上几点技术层面的限制因素,要想呈现一个系统的展览颇为困难,于是,“邀请展”就成为了极具智慧和兼顾效率的解决方案。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组委会邀请了中国有代表性的56位陶艺家,共计约240件参展作品。在这56位陶艺家中,不仅涵盖了中国重要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以及职业陶艺家群体,还包括了在世界舞台上活跃的海外华人艺术家,以及30岁以下的新生代艺术家力量。除此之外,为了体现本次陶瓷展的“排它性”特质,组委会没有采用多数展览认同的“一人一件作品”的方式,而是请每位艺术家提供2—5件代表作,在展览中将大部分被邀请艺术家同时期,或者不同时期的多件作品并置,有针对性的展示艺术家在一段时期内作品风格的显现及演进的过程及发展脉络,以此呈现系统的面貌,并形成研究和讨论价值。本次展览还邀请到了最早推动陶瓷教育的艺术家,如陈若菊、杨永善、姚永康,以及著名艺术家韩美林的作品作为荣誉出展作品。

 

郑昕宇: 本次展览呈现了当代陶艺的什么特色?

白明:纵观本次展览,240件当代陶瓷作品确实为“多样性”做了绝佳的注解:从陶到瓷、釉上釉下、容器雕塑、平面立体、综合装置、写实写意、拉坯手捏、注浆拼接……绝大多数的陶瓷类别和成型方法均包含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力图在实用与表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心智,展现当代中国陶艺创作的基本风貌和成就。

 

郑昕宇: 通过本次展览的情况,您对学院中的陶艺教育有何新的思考?

白明:学院的陶艺教育不能单纯迷恋“基础技术”,而忽略造器情感与审美提升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始终缺乏获得理解材料、理解人性、提升情感的学习体验。目前中国的几大艺术院校在开展陶瓷艺术教育时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有的是因为硬件条件不足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有的虽然临近产区、窑口,工业熟悉程度优于其他院校,但却受困于产区局限的审美和同质化的创作指向。大学的陶瓷专业课程中,应当减少技术性的课程,增加纯艺术的课程,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使他们懂得手工制作的工艺魅力。学院的艺术教育要融合手的魅力,情感的魅力和“瓷土”的本性,培养学生不仅要有艺术的感知力,还要对材料敏感,使材料通过他们的手得以解放。

 

郑昕宇: 本次展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和反响,您有何愿景?

白明:外界对于本次“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仍然给予了很高评价,称其为“高标准、高水平的展览”。这次展览不算一个前卫的、先锋的展览,只是完成了一次“折中”的展示,一个客观的陈述,无法呈现一个学术界定下的主题展览。虽然美中不足,但展览本身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呈现客观、体现成就和发展状况,以此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并引发学术界持续的讨论。我希望,在未来艺术家能够用看起来新颖陌生但又符合陶瓷语言系统审美关系的作品颠覆人们以往对传统陶瓷的认识,以最诚恳的手工劳动方式完成对材料、对形式和观念的创新,从而开发出当代陶瓷诸多的可能性。

 

【作品欣赏】

1沈厉《河兮南山系列之二》(大展金奖)

在连续三轮的评审环节中,以全票评选出了唯一的金奖作品——景德镇自由艺术家沈厉创作的《河兮南山系列之二》。该作品以装置形式组合出现。作品由两部分组成,既有雕塑形态,也有绘画形象,整套作品呈现出水面倒影般亦真亦幻的视觉感受。从创作实践来说,作品涉及到了陶艺创作的诸多方面。作者用拉坯成型做成了如水波般呈同心纹的翠色瓷盘,然后用制模铸浆的方式做出瓷石形状,形成了山的模样,背后的瓷板画极具工艺难度。作者通过内敛的表达方式,非常智慧地将中国审美精神和陶瓷本身完美融合,气韵风雅,显现出浓郁的东方品格。这件作品恰恰体现了每个人心目中对当代陶艺创新作品的认同,以此鼓励中国陶艺家不断探索中国意韵和中国气派。

2耿雪《水神》(大展银奖)

陶艺也可以叙述一个故事。耿雪并非陶艺出身,但是她选择用陶艺这种独特的材质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她用良好的艺术理解力赋予了陶瓷新的形态,以神话人物般的角色和破碎的场景去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个观念。她塑造的这个水神人物似乎很陌生,但又可以与人十分亲近。纯净的陶艺表达中,观想洁白的肌体和善意包容的手势,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对仙界的幻梦。

 

3金贞华《风之静象之二》(大展银奖)

金贞华选用一种纯粹抒情的手法去表现自己的陶艺。她用一种很当代的语言去探索陶瓷的形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对陶瓷的理解,最后呈现的形态则是十分单纯唯美,引导人们去体会瓷在形态上微妙的变化。整个作品是个抽象的形态,没有施加任何装饰,原原本本地为观者呈现陶艺在空间中的位置,对于空间的划分和重构,静穆优雅。

 

4黑俊颖《沙行者》等

作者用一些列釉绘陶盘对自然生物的形态进行了探索。她对不同的釉色进行试验,直至探索出最能表现出她心目中生物形象的花釉。这个过程充满极大的偶然性,同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块儿的釉色描绘出了生动的动物形象和其周围的环境,具有一种很强的梦幻效果,让人沉醉在那一个个神秘的动物世界中。

 

5陈若菊《狮舞》

该作品出自老一辈陶艺家之手,纯熟的工艺中带有浓厚的装饰色彩,狮舞形象灵活自由。肌理淳朴自然,反映了陶土的本色。整个陶艺的形态似乎由泥土编织而成,并不刻意追求对称,在意对陶土的理解和思考。在貌似的“不完整”之间,它给人一种“生长”的感觉。从整体形态到纹样装饰,我们无时不刻能够感觉到陈若菊先生对于陶艺的独到理解和大智若愚的人生胸怀。

苏ICP备13041867号-1 ©版权所有:南通一八九五文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www.nt1895.cn 声明: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