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青山绿水间, 百匹马儿或纵情驰骋, 或嬉戏玩耍, 或安静驻立……骏马放牧游息, 好一派自由场景!这是意大利传奇画家郎世宁所作的《百骏图》, 全卷色彩浓丽, 构图繁复, 形象逼真, 生动盎然。《百骏图》为纸质稿本, 纵102厘米、 横813厘米, 是郎世宁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这幅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之一, 真品现珍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内。
林莉娜是台湾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副研究员, 她在博物院工作二十余载, 对《百骏图》颇有研究。苏州电视台与台湾光启社合作拍摄纪录片《郎世宁传》, 也曾专程赴台采访她。
《百骏图》画中意象
1775年, 郎世宁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从留存的清宫造办处的档案可知, 当年郎世宁的创作条件十分艰苦。因为天气太冷, 他的画笔都冻住了, 他只好将笔含在嘴巴里面暖一暖, 然后再作画。“在欢腾的马群中, 瘦马背对着大家, 留下一个孤单的背影。那匹身心俱疲的瘦马不正和郎世宁一样吗?27岁时, 他作为传教士从意大利到中国, 从此离乡背井。在偌大的紫禁城, 他的辛苦与孤独可想而知。” 林莉娜如此解析《百骏图》中瘦马这一意象。
当大家都集中精力观赏《百骏图》中的马时, 林莉娜还将目光延伸到马群背后的山脉。远山近山连绵起伏, 在她看来, 那山就是阿尔卑斯山, 寄托的是郎世宁的思乡情绪。而漂浮的云朵与山后的光芒,也许包含了《圣经》宣扬人性的意思。
郎世宁画《百骏图》, 历时4年之久。在正式画之前, 他先画了一幅相同尺寸的草稿图, 全图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如今, 那张珍贵的草稿图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林莉娜仔细对比研究过两张图, 发现很多细节部分都有区别, 比如部分人物的衣着、 树木的空间位置等。由此, 对郎世宁《百骏图》的创作历程可以略知一二。
通常, 长卷画是放在桌子上观看。但郎世宁的画可以挂在墙上看, 好似壁画一般。这是因为郎世宁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融入了西洋光影透视法, 画中的马匹、 树木、 群山等物象极为立体。他的画平躺着展出, 不仅画中很多细节看不到, 视觉效果也不突出。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 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
“这是我的一些观点, 当然不一定郎世宁就是那样。但是, 艺术有趣的地方就在于, 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 让那幅作品更有意义。我特别热衷于去发现、 去解析画作里普通人看不到的意象。” 林莉娜笑着说。
郎氏笔下的骏马
江西博物馆收藏的《八骏图》, 也是郎世宁的精品。画正中楷书题 “神品” 二字, 右上角有经舍主人所题七古一首,十七行:“郎卿画马非画马,凭仗秃笔写胸臆。八骏依然十骏同……当年不逢韩干手, 世岂知有照夜白……” 与《百骏图》相比, 郎世宁在这幅画中更多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
“当年不逢韩干手”, 这里提到的韩干是唐代画马的最著名画家, 他善于通过线条、 渲染来表现马的立体感, 画的马重在神似, 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八骏图》中的题词将郎氏的马与韩干的马相提并论, 可见当时对郎世宁的作品评价颇高。
乾隆八年, 郎世宁奉命恭画《十骏图》十轴, 画的是蒙古外藩所进贡的骏马。《十骏图》中的马, 均与真马尺寸之大小相同。一匹马一种花色, 十匹马不同品点, 惹人喜爱。林莉娜分析:“这一组画不是写实、 写景, 目的是记录, 皇帝在画上还标记马的名字、 身高等信息, 用满文、 藏文、 回文等多种语言注明。”
郎世宁也画人物骑马的场景, 较为著名的如《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 目前该画作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二十年平定伊犁准噶尔叛乱时, 阿玉锡立大功。高宗特命郎世宁作此画。郎世宁笔下的阿玉锡英气勃发, 驰马前行, 一往无前, 历史镜头仿佛在郎世宁的画作中凝固。
乾隆二十八年, 郎世宁画爱乌罕四骏卷。这幅长卷画中, 四骏皆丰满俊美, 形态各殊。“这个时候, 郎世宁画马越来越像中国人的画法了。” 林莉娜指出。
科技再现艺术经典
2012年, 艺术家朱家骅通过现代科技艺术, 将《百骏图》融入时空推移变化, 创造全新的美感体验。2013 年, 台湾太极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绘动的百骏图, 登陆台湾, 引发热议, 随后亮相南通唐闸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