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新资讯
视频中心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最新资讯

1895中国工艺美术系列大展—对话策展人•玻璃

 受访人:王建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策展人)

        关东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策展人)

 采访人:学生记者   汪悦

 

【引言】作为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以下简称大展)之一,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于201431—53日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本次展览在王建中、关东海和刘立宇老师带领的玻璃艺术策展团队的努力下,征集了来自全国各兄弟院校的344件作品,其中279件作品入选本次展览,开启了中国玻璃艺术全国范围的学术展览活动。2014510—30日,系列大展之纤维、金工、漆艺、陶瓷、玻璃会师北京,在国家大剧院集中亮相,其中,来自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的32件获奖及特邀作品参展。本文通过对话策展人及部分作品欣赏带领大家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本次展览。

 

汪悦:本届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相较于国内、国外来说,在展览规模以及整体水平上如何?

王建中:自201312月面向全国征集作品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及行业企业等23家单位,各类玻璃艺术作品共计344件,其中279件作品入选本次展览。无论是和国内、国外相似展览比较,本届玻璃艺术展都是首屈一指,规模巨大,这也离不开全国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

关东海:规模方面,本届展览陈列近280件作品,规模巨大,前所未有;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宏大,位于前列。整体水平方面,本届玻璃艺术展基本上呈现出中国玻璃艺术十几年发展以来的最高学术水平,突破了传统玻璃艺术的概念和范畴,展示出当代中国玻璃艺术家多元的发展路径和丰富的探索实践。

 

汪悦:展览前期的作品征选过程,有何评判标准或依据?

王建中:对于作品的初级征选,我们没有太多限制,只要是和玻璃艺术相关的作品,无论作者是什么身份、年龄或学历等都可参加,可以说是要求宽泛、开放。我们希望此次展览能成为向社会大众展示、推广、宣传玻璃艺术的平台,通过这一次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作品的集体亮相,将玻璃艺术乃至中国工艺美术普及,增加大众对它的了解和喜爱。

关东海:作品征选方面,我们最初没有过多限制要求,只要是便于搬运、展出的玻璃艺术品,都可以参加这次展览征集。当然,我们会排除一些特别差、没法看的作品。作为策展方,我们从鼓励的角度出发,鼓励玻璃艺术从业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鼓励中国玻璃艺术行业的前进发展。

    在作品评选方面,专家评审委员均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专家,本着“作品应具有创新性、学术性 、实验性的艺术价值,能充分体现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对玻璃艺术领域具有引领性作用”的原则,就工艺、造型、理念、材料等方面对所有参展作品进行评选。我们希望入选作品,能向社会展示中国玻璃艺术的创新精神和多样风格,同时推动玻璃艺术家、院校和社会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汪悦:整体上,此次玻璃艺术展的获奖作品有哪些特点?

王建中:与以往玻璃艺术展相比,这次展览在材料、技术、造型、设计理念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作品有的从材料本身挖掘和拓展玻璃的应用范围,有的将玻璃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产生更多意蕴,有的将声、光、电纳入静态、传统的器物当中,让玻璃艺术焕发出更多新的创意和与观众的互动。

    在学术性方面,我觉得未来还有待提高,希望玻璃艺术从业者能够将艺术性和学术性同步进行,做出更有深度、厚度、高度的玻璃艺术作品。

关:总体上,注重原创性和当代性,作品不仅展现出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更与人们生活直接密切相关,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十分“接地气”。

    比如这次获得1895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的金奖作品《没》,作者是清华美院的大四学生林晓燕。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摄影作品,周围蓝色玻璃代表湖水,中间白色玻璃则是沙漠,以此表现大自然的神奇。不同的光影变化下,玻璃的晶莹通透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说传达了属于玻璃的特有艺术语言。这件作品工艺复杂,制造技术难度大,需要反复试验才能成功,的确很不容易。

 

汪悦:您认为此次展览举办的意义、作用有哪些?

王建中:从在南通举办的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到国家大剧院优秀作品展,我认为中国玻璃艺术、甚至是中国工艺美术正以全新面貌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当代日用之美重现中华五千年造物文明的辉煌,以创意设计之维带动中国当代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还刚刚起步,许多人未曾接触过玻璃艺术,开设玻璃艺术课程的艺术院校也并不多,这次展览的举办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向社会大众反映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总体面貌,展示和传播玻璃艺术之美,同时推动和院校、企业、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完善教学体系,以此带动玻璃产业的进步。

关东海:目前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正处于转型期,此次展览的举办为其注入新能量、做出引领、推进大发展,开创了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新时代。在教育方面,既能够增加和全国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学习、合作机会,也能帮助社会大众对玻璃、对玻璃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前几天我在国家大剧院展厅工作,碰见两位观众,一位是退休老教师,一位是外国友人,他们很喜欢大剧院的优秀作品展,对中国工艺美术之美感到非常不可思议。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次展览的展示、宣传、教育、普及意义。以后这样的展还会有更多。

   

汪悦:玻璃专业的未来发展如何?

王建中:我相信玻璃专业的未来发展一定会非常好。艺术和生活密不可分,工艺美术更是如此,它在服务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用”方面有重要作用。经十余年的发展,全国二十多所艺术院校已先后开设玻璃艺术课程,当代玻璃艺术教学与学术活动积极互动,教学体系日益完善。之后,还会有更多院校开设玻璃艺术课程,大量培养玻璃艺术专业人才。

关东海: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玻璃艺术作为工艺美术的一种,它的艺术语言独特新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联系紧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了解、 喜爱玻璃艺术,乃至热衷收藏玻璃艺术品。所以玻璃专业的未来,一定会很好。

 

汪悦:您如何认识、理解玻璃艺术?它与普通生活有何联系?

王建中: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玻璃。玻璃晶莹剔透,纯粹洁白,圆满透明,拥有别的材质没有的独特艺术语言,这是它的特色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关东海:玻璃艺术以玻璃为载体,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传达玻璃的精神与内涵。玻璃艺术在西方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创作中起源较早,发展稳定并且丰富;而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中国人习惯于将玻璃制为实用器,重视功能的使用,轻视理念的表达。将其视为一门艺术,则从21世纪初才逐渐开始。

     玻璃艺术来源于生活,来自大众,我想只要有创意,人人都有希望成为艺术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玻璃艺术品。

 

 

【作品欣赏】

1        作者/林晓燕

   作品/《没》/63cm ×30cm×12cm/玻璃/工艺美术系列大展金奖


   林晓燕,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玻璃工作室。作品《没》获南通1895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金奖。

   《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摄影作品,作者有感于自然的壮美和神奇,希望用被湖水淹没的沙漠表达自然的奇妙以及其带来的奇迹。同时《没》也是空无一物的人类,作者只想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去享受自然赋予人类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此件作品造型清丽,铸烧工艺复杂,需套模后多次翻烧,费时费力;艺术理念既关注自然,感恩生命,又具备东方意境美,优美宁静,可谓工艺与理念俱佳,人文与艺术兼备。

 

2、作者/周刚

   作品/《竹林七贤》/70cm ×30cm × 28cm/玻璃/工艺美术系列大展银奖


周刚,独立艺术家,专注于热塑玻璃和吹制玻璃的艺术创作。作品《竹林七贤》获南通1895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银奖。

“竹林七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是魏晋时期文人精神理想的象征,这七个人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者将此题材以玻璃艺术的方式表达,玻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就像是古时文人的气节风骨,人格健全,俊朗独立。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在此次展览中较少涉及,这七个玻璃人纯粹可爱,憨态可掬,中国风浓厚。

 

3        作者/王檬檬

   作品/《潋滟》/30cm × 30cm ×30cm/ 玻璃 /工艺美术系列大展铜奖


王檬檬,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作品《潋滟》获南通1895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铜奖。

《潋滟》是以女性题材为切入点,以玻璃和琉璃为材料的装置艺术作品。关注女性的生存和内心状态是作者多年来一直瞩目的,作品中或舒展或压抑的模特们在水底这一特殊环境中表现出非常矛盾的内心状态,一瞬间凝固了人物繁复的情绪——这也是在日常状态下中难以捕捉的内心的流露。玻璃和琉璃材料有着将瞬间凝固成为永恒的特性,利用其特有的透明和凝固性更好地反映了主题。

 

4        作者/王庆亮

   作品/《欲》/40cm × 10cm × 8cm/ 玻璃 /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奖


王庆亮,现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作品《欲》获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奖。

金钱是人最难以处理得当的东西,每个人都需控制好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视金钱为身外之物?有多少人对金钱的欲望已深入骨髓?《欲》借助了玻璃材料特有的属性及艺术效果,表现出金钱与欲望的含义。在制作工艺上,将硬币巧妙地放入骨头状的玻璃内烧造,技法复杂、难度大, 对玻璃工艺技巧要求极高。

 

5        作者/关东海

   作品/《笼子·头》/40.5cm×31cm×32cm/玻璃/大展特邀作品


    关东海,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玻璃艺术工作室主持人。

作品《笼子·头》象征性地传达了“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和思想的自由是任何牢笼也关不住的”这一理念。作者以他创造的特有工艺制作技术,魔术般地把玻璃人头放进封闭的玻璃笼子里,技巧高超,难以复制。造型上,黑色笼子和白色人头对比鲜明,彰显思想的纯真和宝贵,束缚的禁锢和黑暗,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艺术理念价值深刻。

 

6 作者/王建中

  作品/《战国印迹》/26cm×7cm×39cm/玻璃/大展特邀作品


王建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战国印迹》经多次铸模烧造而成,先个体再整体入窑烧造,两块玻璃的连接处融合恰到好处,可谓难得。绿色玻璃的花纹为作者手工雕刻,取自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经典纹样,高大厚重,古朴雄伟,显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作者将中华民族第一个大黄金时代的荣誉与沧桑,倾注于深沉稳重的蓝绿色中,化作透明的玻璃艺术品,静静地诉说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景象,将曾经的辉煌印记展现给后世人们细细回忆与品味。

苏ICP备13041867号-1 ©版权所有:南通一八九五文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www.nt1895.cn 声明: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