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新资讯
视频中心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最新资讯

1895中国工艺美术系列大展—对话策展人•金属

 受访人:周尚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当代金属艺展策展人)

        王晓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担任中国当代金属艺展组展工作)

采访人:学生记者  相宛升

 

【引言】作为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以下简称大展)之一,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于2013622—822日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本次展览在周尚仪、唐绪祥、孙嘉英和潘毅群老师带领的金属艺术策展团队的努力下,征集了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产业领域的618件作品,其中277件作品入选本次展览,包括陈设、首饰、雕塑三大类别,集中展示当代金属艺术最优秀、最前沿的作品。2014510—30日,系列大展之纤维、金工、漆艺、陶瓷、玻璃会师北京,在国家大剧院集中亮相,其中,来自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的46件获奖及特邀作品参展。本文通过对话策展人及部分作品欣赏带领大家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本次展览。

 

相宛升:与国内同类展览相对比,此次展览的规模和水平如何?

王晓昕:国内曾有以“首饰”、“金属工业”为主题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但“金属艺术”这个提法,还是国内首次。不仅如此,凭借清华大学的平台,“1895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涉及范围广、布展规模大、评审等级高,是名符其实的行业盛会。参展作品涉及了传统与当代的诸多材料,首饰、陈设、雕塑等诸多类型,学院、企业、民间等诸多来源;是金属工艺在“产学研”领域综合力量的集中反映。

 

相宛升:这次展览体现了中国当代金属艺术怎样的面貌?

周尚仪:中国金属艺术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个性化、时尚化、实验性的特点。首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当代金属艺术打破了贵金属材料作为价值财富的约束,更加凸显材料自身的属性特征和审美价值,艺术家的个性表达更丰富。第二,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时尚作为流行的风尚标瞬息万变,永恒不变的经典文化被更加多样、快捷的选择需求所取代,大量具有实验意义的作品涌现出来;此次大赛的银奖作品《存在》,也正是对这种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应。最后,金属艺术与“工艺”和“技术”密不可分,一方面大量艺术家潜心传承与挖掘古老工艺、并拓展其新用途,如铜奖作品《祥龙献瑞酒器》,传承了如今仅在云南地区还有流传的民间工艺“乌铜走银”;另一方面,当代高科技、新技术、新观念也已为金属艺术家们所关注和使用,并创造出令人称道的作品,比如以抽空精密铸造完成的《以同为异》系列作品,用3D技术完成的人体可以组合出多变造型,获得人们的喜爱。

 

相宛升:在国际的语境中,当代金属艺术是否“中外有别”?

周尚仪:“多元”是文化自身差异的外化表现,同时又是传承和积淀的结果。受制于特殊的空间地域、工艺技巧、行为方式、审美价值,当代金属艺术仍然保留着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化倾向。相比较而言,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方金属艺术,注重内涵表达,普遍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善于从传统文化内涵中吸取、归纳,形成创作灵感;而西方金属艺术家受到包豪斯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关心个人阅历和体验、注重观念的表达,直接接受并体现出后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精神。

 

相宛升:对金属艺术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希冀?

周尚仪:当代金属艺术正处在一个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历史时期——师傅带徒弟的古老模式已被现代教育方式取代,各种文化思潮、艺术观念、艺术实验的丰硕成果在世界各国的创作群体中涌现;在社会生活中,大到城市景观、小到随身首饰,金属艺术品随处可见、触手可得,发展空间无限引人遐想。在这样的情境下,金属艺术不论从设计理念、审美要求还是工艺技术上,都应与时代同步发展。

王晓昕:金属艺术应当有“当代性”。比如说,越来越多的金属艺术家利用3D打印的技术进行创作,也达到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对于当代生活中的变化,金属工艺从业者应该有所关注、并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以新方式解读金属材料和金属工艺。

 

【作品欣赏】

1南京艺术学院/刘东/花器系列/15cm×15cm×15cm/木纹金属、银/大展金奖


采用“木纹金”的工艺手法,即将金、银、紫铜、黄铜等几种同等大小的片材混搭排列在一起,捆绑牢固,经过高温烧制,使其恰好融贴在一起;再经过钻眼、锻打,捶揲多次,得到表面近似木纹纹理的神奇效果。由于钻眼方式不同,呈现的纹理或呈同心圆状、或成渐变带状,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图案效果的产生有极大的偶然性;同时,几种材质熔在一起、硬度不一,在锻打捶揲时容易因开裂而半途而废,制作如此大的器型实属不易。作品整体既符合国人的传统审美、蕴含着禅宗的妙趣,又体现出当代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理念、体现出本次展览的重要特色,被一致评选为金奖作品。

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谈芮苒/存在/9cm×4cm×9cm/银、天然水晶、天然琥珀、天然雨花石/大展银奖


这件作品充满了不搭边的混搭——雨点、鹿角、天然宝石,它提供了一种感觉,仿佛一位年轻女孩把她对首饰和生活的认识倾注其中,内心满怀着希望与憧憬。从“鹿角”或“枝头”垂挂下来的雨滴,是形式表达上的一次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它同时具备了语言的丰富和情感的真挚性,仿佛不经意中呈现出暧昧的意境,被评为此次展览的银奖作品。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金永才/祥龙献瑞酒器/20cm×25cm/黄金、纯银、紫铜/大展铜奖


采取传统造型扁形壶流体设计,鹤嘴、龙柄、如意盖。壶体呈黑色,饰九龙缠绕图、盘龙纹。其制作运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工艺。所谓“乌铜”,由金、铜等金属材料由特殊配方冶炼而成,表面氧化后色乌黑;即便经打磨后现出铜色,亦能逐步恢复稳定的黑色。所谓“走银”,不同于银丝镶嵌,它是在铜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将熔化的银水“赶”入凹槽中,再经磨光处理现出花纹的特殊技艺。该作品工艺传统、造型古朴,然而同时简洁大方、具有现代气息,是此次展览的铜奖作品。

4、清华大学/周尚仪/大汉风尚/50cm×35cm×25cm/不锈钢、木/大展特邀作品


这是一件条形花插,造型来源于汉画像砖上的连理枝纹样,枝环叶绕、象征着团结与共进。这件作品造型简练、风格现代,包含着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的独特理解,是“大汉风尚”在当代中国的一次重新解读,使传统造型因素发挥了新的生命力。

5、台湾辅仁大学/陈国珍/风月画满/3cm×5cm×8cm/金、银、天然漆、木、贝壳、珐琅、琉璃、钛、铝等


这套首饰小而精、极尽优雅,一股民国女子的风情扑面而来。作品中的几个元素:花、瓶、窗与曲线,无一处不寻常、却也无一处不无情趣,这种情趣不是经由当代的视角改造过的,而是有着纯正的民国深闺气息、令人回味。

6、上海造币厂/徐云飞/马非马/22cm×22cm/青铜铸造、黄铜压铸


金属造币工艺是金属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造币分两种,一种有面值,如银行发行的金银币和小型金属章;一种无面值,但限量生产、有收藏价值,一般为铜制,大而厚、饰高浮雕,艺术表现力较强,称作“大铜章”。这件《马非马-孕》即为后者。铜章上,人、马、卵、伤口、贝壳与水波等意象,构成了一副极具张力和冲突感的画面,有强烈的叙事意味、引人联想。

 

7、清华大学/唐绪祥//7.5×11×14cm/金、银、宝石/2013(大展特邀作品)


作品体量大、形态逼真,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蟋蟀制作得纤毫毕现、咄咄逼人,小憩于葫芦之上,神态分外动人。既道法自然、具有对于传统祥瑞题材的当代诠释,也是对当代金属工艺的一次新探索、新挑战。

8、清华大学/王晓昕/以同为异/35cm×35cm×35cm/黄铜、金/大展特邀作品


这件作品运用了3D打印技术,使一个人形增值、群化,铸成一件环形的玉璧;人的头像排列形态、类玉璧之蒲谷纹、乳丁纹。作品名为《以同为异》,取“君子和而不同”之意,既通过当代科技、以现代构成的语言带来视觉的冲击力,又蕴含对传统文化的探求与思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使这一作品充满了张力。

 

9清华大学/潘妙/杨桃系列/4×4×6.5cm/金、银、宝石、钻石/2013(大展特邀作品)


手镯的灵感来自于杨桃,一颗颗打磨得精致饱满、瓜棱间装饰着椭圆形的蓝宝石,呈现出奇异却调和的美感。“杨桃”之间的连接处镶嵌碎钻,工尽其美。整件作品自然清新,显示出形式探索的创新和技艺的成熟。

苏ICP备13041867号-1 ©版权所有:南通一八九五文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www.nt1895.cn 声明: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站地图